Vitra Club Office 後疫情時代的工作空間提案

253 views
23 mins read
vitra club office

2021/6/10 世界知名的家具設計大廠 Vitra 公開了他們最新研究成果與提案:
後疫情時代的辦公空間”Club Office”,就設立在他們瑞士Birsfelden總部。

後疫情時代的遠距/居家工作型態,我們還需要辦公室嗎?

經歷2020年Covid19疫情,有人開啟遠距/居家辦公模式的時候,也有逐漸回到辦公室崗位的人們,
在努力學習與疫情共存的狀態下,不可否認的是工作型態快速在轉變中,疫情之前的辦公室仍然適用嗎?或者說回到辦公室的人們最需要哪些東西?

Vitra 的研究小組,在投入近1年半時間、研究過去150年的辦公室/工作空間發展歷程後,他們認為在後疫情時代下,人們會思考究竟是否需要回到實體辦公室空間,像是在辦公室裡是否感覺到歸屬感,可以跟同事間交流互動等,所以現在我們對於辦公室的想像應該要跳脫出「只是一個工作的空間」。Vitra 認為實體的工作空間應該要能彌補居家辦公的不足,同時要給予公司與使用者額外價值。更近一步提出Club Office 作為實踐理想中工作環境的實體辦公室。

photo credit to Vitra

Club Office 主要由三大區塊所組成

Club Office 是開放、任何人可以隨時加入的工作環境。也分成公共與半公共空間。大致上跟共享工作空間有著相同的氛圍和空間概念。

The first public section 公共區域:
主要是非正式的交流、討論空間。可以進行一些不需要太正式的會議、隨性的討論,可能是三五成群或是兩個人討論。

The second is a semi-public area 半公共區域:
有一些正式空間,例如有些需要密集討論的project,可以預約一個專屬小組討論的空間,時間可能是幾天甚至幾週。

A third is a private zone 私人空間:
這部分是延伸居家辦公的概念,有一些需要專心的獨立工作可以在此進行。

info and photo credit:Vitra

People can go spontaneous discussion. Photo credit to vitra
Private zone in Club Office. Photo credit to Vitra

在大致上理解了Vitra Club Office的空間規劃概念後,個人覺得跟共享辦公空間Co-working spcae 的結構非常類似,當然,這兩種空間結構在規劃初衷有本質上的差別,只不過在多元工作文化形態並行的現在,結果其實差異不大。

唯一的差別是Club Office保留了私人工作空間,而這一點對我來說特別有感,因為曾經在新創公司工作的經驗,在完全沒有私人空間的辦公室裡,人流走動和噪音完全大幅降低我的工作效率,當時在寫產業研究報告,幾乎無法專心的情況下,什麼鬼都寫不出來啊…

延伸閱讀:共享辦公室、開放自由的工作空間,真的如想像美好嗎?

所以我很認同要保留適度的獨立空間,需要專注的工作就是需要一個能夠幫助進入專心狀態的空間,才會事半功倍,可能有些人會覺得專心是你自己的事,但相信我,如果你沒有經歷過開放辦公室的工作狀態,麻煩你先去試試看。

後疫情時代或者說現在,我們究竟還需要辦公室嗎?

我真心覺得這問題太適合我了,我正式工作資歷三年,經歷三份工作,剛好是三種截然不同的辦公室空間。

1. 老公寓改造的工作室氛圍

第一份工作任職於都市設計公司,辦公室環境是老公寓裡的五樓,室內重新裝修過,傢俱以白色為基礎,正對鄰里公園的大面玻璃採光,只要往窗外望去就是綠樹,天氣好的時候還有藍天。

一人一張白色桌子,分兩排拼在一起,總共8張桌子,4個坐一排。需要討論的時候,常常就直接在位子上討論很方便。另外有一間獨立的討論室,需要隱密或正式討論的時候可以使用。

我最喜歡假日一個人去辦公室,陽光微微灑落時候,辦公空間不大、但留給每個人獨立桌面足夠,非常舒服。

photo of woman writing on tablet computer while using laptop

2. 辦公桌自成單元的常規辦公室

第二份工作是工程顧問公司,15人編制。就是最最尋常的辦公室,一般有隔板的OA桌,每個人自成一個單元,基本上要抬頭或站起來才看得到其他同事,隱密性超高,沒事也不會跟同事有任何眼神交流。
唯一的討論空間是一張可以坐12個人的大桌,與辦公區中間有半堵牆,並非獨立的會議室。只有正式會議或是每月公司午餐會的時候才會用的討論桌。

平時除了電話聲,辦公室可以說是非常安靜。
因為沒有任何非正式交流空間,只有用來八卦閒聊的茶水間,我覺得對真正的交流沒有太多幫助…

3. 仿造矽谷科技園區的開放辦公空間

第三份工作是新創公司,雖說是新創,但辦公室員工有60幾人,分為2層。任職期間還經歷一次辦公室大改造。
因為是新創公司老闆有建築背景,對於辦公空間環境營造很講究,空間氛圍比照臉書、谷歌那樣的科技公司。
我剛進去的時候每一個人有固定坐位,面對面雙併排,但座位對面中間有透明玻璃隔板,還有一點隱私。

有2大2小共四個會議室,其中三間是透明玻璃隔間的獨立會議室,一間是半開放的討論空間。只不過會議室幾乎沒有空過,永遠都有大大小小的會議,甚至還供不應求。討論開始蔓延到走道、你的座位附近,加上有很多業務人員時常不在辦公室,於是老闆決定把辦公室改造成共享辦公空間。

women talking near the window
Photo by RODNAE Productions on Pexels.com

改造之後,所有人沒有固定座位,哪裡有空位就坐哪裡。所有高階經理們的辦公室也變成了會議室,有可能你今天就坐在某部門經理隔壁。

那更多會議室有解決會議室不足的問題嗎?答案是沒有。

因為公司裡開始瀰漫著詭異的份圍,當每個人都抱著筆電在會議室裡討論的時候,你坐在位子上好像是一種不事生產的行為。所以大家都想方設法「動起來」,各種人員來來去去,非正式的討論看似隨時隨地發生在一個不怎麼大的辦公室。結果就是一片鬧哄哄,吵得不得了。

於是我也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包含我自己也是,大家開始利用會議結束待在會議室裡,開始提早到、自主加班(不管是帶筆電回家還是留在辦公室),就是為了爭取一些稍微安靜的時刻,處理需要專注的工作。

有一派人拿矽谷的高等人才說服自己。甚至將此當成心智磨練,控制自己在高度吵雜的環境下依然能夠專心、做出有益的決策。(不知道該說這是奴性還是狼性….)。就是沒有人敢直接跟老闆說這種環境無法幫助工作。

所以,如果讓我回答這一題我們到底需不需要辦公室?
我會說需要,實體空間還是能夠提供了一定的品質交流。尤其是需要直接紙筆溝通的規劃設計業,如果少了邊畫圖邊說故事,工作起來反倒變得礙手礙腳。

應該需要重新思考,符合時代潮流趨勢的辦公室

但是對於工作環境,確實需要重新思考。老闆們應該要去想什麼樣的空間能夠有效幫助員工的有效率地進行工作,之外還有能讓員工感覺到歸屬感。不同產業差異也會反映在空間需求上,如果讓我這個資淺的都市規劃工作者來想,我確實認同Club Office的概念,把工作空間分成開放、半開放與私人領域,因為某些工作確實需要跟同事討論蒐集靈感,而繪圖、書寫報告書的時候,需要非常專注,否則常常會犯一些很明顯的小錯誤。

鼓勵非正式交流發生的空間,刺激同事間彼此交流,確實可以幫助凝聚公司、增加歸屬感。否則真的會覺得我就在家裡上班就好了啊。 實不相瞞我早在疫情爆發之前就覺得我可以在家裡完成所有工作,根本不需要去辦公室….

台灣普遍對於辦公室環境的思考還停留在上一代,辦公室就是辦公室,專心工作就好了。
但是這樣的思維,真的能夠符合現在或者未來的工作者需求嗎?
我也並不認為要把辦公室弄得很fancy、很潮的樣式,或是概括承受各種高科技。那樣並不會是一個很棒的工作空間,不會幫助到公司,也不會滿足員工真正需求。

關鍵是要創造一個可以讓員工專注、重新整理、再專注的環境。人沒有辦法8小時都在工作,需要休息回復狀態,高強度的工作也需要穿插低強度作業。這是追求自由的時代,當人們不再只是為了工作而工作,拿出更多工作之外的價值,才能留住人心啊。希望老闆們在抱怨員工留不住的時候,不妨先好好思考這一題。

如同vitra.所說創造一個高品質的人文工作環境,員工也會知道他們是被公司重視的人才。

ARIA

Based in Taipei, Taiwan.
Focus on urban design, architecture, minimal and polished lifestyle.

臺北女生,爛漫也務實。
關注都市生活,都市設計、建築、居家風格。
偏愛時髦與極簡風格,同時著迷於新舊文化交織的風采。
喜歡散步探索一座城市,文字是為了練習表達與紀錄生活。

合作邀約請來信: amuzineu@gmail.com

發佈留言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