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臺拉維夫|中央海濱長廊再生計畫:模糊城市邊界,讓人無後顧之憂向海岸奔赴

1199 views
18 mins read

臺拉維夫:從城郊區到包浩斯城,集一身魅力的地中海岸城市

臺拉維夫是以色列首都和第二大城市,市區面積約51.76平方公里,人口約44萬,每年卻可以吸引超過900萬人到訪這座城市。因為它無與倫比海岸景色、怡人地中海氣候、現代主義包浩斯建築,多元奔放的文化,還有充滿活力的城市氛圍,讓東歐、中東到整個地中海區域的人們為之奔赴嚮往。

臺拉維夫(Tel Aviv)城市建於1909年,最初是因為雅法(Jaffa)昂貴的房價,導致猶太移民往北遷居。一開始臺拉維夫的定位是雅法城郊區(或猶太裔區),1920年代雅法騷亂之後,陸續有越來越猶太人移居至此,臺拉維夫成為了第一座猶太人城市。

Photo credit : Ariel Noyman via ResearchGate

直到1930年代,大量來自德國的移民,帶來了包浩斯現代主義思潮與國際風格(International Style)建築,簡單俐落、沒有裝飾的淺色灰泥現代主義建築,跟著花園城市的都市計畫、寬闊的林蔭大道,形成白城(White City)區。

於是包浩斯思潮飄落地中海彼端,成為歐洲現代主義運動傳至最遠的地方,也是世界上包浩斯建築最集中的地方,現在臺拉維夫約有4,000棟包浩斯建築,在2003年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二戰時期臺拉維夫(猶太人)與雅法(阿拉伯人)兩座城市陷入一段政治混戰後,1949年新舊兩城正式合併,成為臺拉維夫市Tel Aviv-Yafo。然而城市並未就此安穩平息,1990年代至2000年,因身為以色列發展樞紐,臺拉維夫數次成為暴力和恐怖攻擊的目標。

這座命運多舛的城市,記錄著時代、族裔、文化、政治變遷伴隨其都市發展歷程,也擁有現代化城市的高度開放性與文化多元性;儘管光明沙灘底下的暗潮未可知,依然沒有阻擋眾人繼續為之傾倒。

1930-1980年代,用傳統高架木板築起的臺拉維夫中央長廊

臺拉維夫在以色列有夜未眠城之稱,擁有在中東地區罕見開放的繁華夜生活。面對地中海,綿長的海岸線賦予這座沙丘城市不凡魅力,沿著海濱佈滿各式酒吧餐廳。

自1930年代,沿著綿長海濱線興建的中央長廊,在城市與海岸間扮演關鍵角色,幾乎同時鑲嵌在臺拉維夫的城市發展歷程裡,無論是1930年代單純的人行道、1960年代被忽視的遺址,還是經歷1980年代重新翻修,高架木棧道築起的海濱長廊像是一道城市裡的高牆,劃清都市與生活、旅客與居民的界線,長廊靠海的一端是海攤休閒活動,靠馬路另一端是居民工作通勤的情景。這座長廊阻擋了城市裡的自然流動,也限制都市生活的方式。

Photo credit:Mayslits Kassif Architects

2018年:新中央濱海長廊,嘗試打開城市與自然的邊界

2006年,距離1980年代翻修後經過20多年,這一座中央海濱長廊,再度獲得重新審視以符合當代城市發展需求的機會。以色列當地建築規劃團隊Mayslits Kassif Architects,希望透過創造一種新型態的連續介面,讓都市裡來往的人們都能自由進出沙灘。

經過10年規劃、6年建造時間,2018年新的中央長廊終於完成,嘗試以帶狀海濱休憩區概念,模糊過去木棧道長廊紮下的疆界,打開城市與自然的邊界,向所有人伸出歡迎的手。

 Photo credit : Aviad Bar-Ness

新中央長廊規劃目標:這是座濱海城市,應該要讓人們可以自由親近海洋

為了打破長年積累的隔閡,讓人群可以任何方式親近海岸,臺拉維夫新中央海濱長廊設計的設計重點包括:

01#製造新的流動機會

透過建造連續漸進式階梯座位和坡道,縫補城市和海岸之間的物理斷裂,希望引入更多自然的人流。

Photo credit:Mayslits Kassif Architects

下面是前身木棧道與現在新長廊的對比圖,以前只能從特定入口進到沙灘,現在則是沿街面的階梯都能駐足停留。

讓人清楚地感受到透過規劃設計,良好的公共空間設計不需要說明書,自然而然會有人在那裡活動,好像大家早就習慣應該要這樣躺在那裡享受海岸。

Photo credit:Mayslits Kassif Architects

02# 沿著海邊連續的步道與自行車道

將中央長廊縱向連接到城市南部和北部的海濱人行道,沿著海濱創造一條連續的步行和自行車道。


Photo credit : Guy Cohen

03# 友善與平等,無論是誰都受歡迎

設置一條新的無障礙友善走道,讓身障者、長者、幼兒和嬰兒車都能夠從城市抵達海灘。

 Photo credit : Aviad Bar-Ness

04# 考量生態與碳足跡

使用預製組件或是竹材、木材等天然材料,以及重新再利用現有基礎設施,盡量減少重建過程的碳足跡。

05# 串連、增設休憩地方,增加人們停留時間

長廊串連周邊階梯式座位平台、大面積遮蔭區域、以及在海灘上的休閒設施,包括球場、遊戲場、躺椅區等。

Photo credit : Guy Cohen

06# 整修舊屋頂,延伸成為城市裡的露台

重新設計沿岸舊建築的廢棄屋頂,並成為長廊延伸的一部分,把屋頂轉變宜人的城市露台。讓親近海岸有不同的方式,你可以雙腳踩進沙灘裡,也可以遠眺著享用地中海的景色。

Photo credit:Mayslits Kassif Architects
Photo credit : Guy Cohen

07# 模糊邊界,創造一個既不是城市也不是海灘的過度地帶

創造帶狀式濱水區,一個既不是城市也不是海灘的中間區域,可以包容泳裝和西裝共存的都市空間

最後這一點應該是我最喜歡的概念了,隨時都可以走近海岸、聽浪聲、看日落,就是濱海城市最無比迷人之處了呀。

不一定要穿著特定裝扮,脫下鞋履也能隨時感受海灘自然氣息
Photo credit : Guy Cohen

Tel Aviv’s Central Promenade Renewal info:

臺拉維夫中央海濱長廊再生計畫

  • 長廊總長:2.3 km | Length of upper promenade
  • 平均高度:2.5 m | Upper promenade average height above sea level
  • 平均寬度:17 m | Average width (including stairs and lower promenade) of expanded promenade
  • 其他附屬休閒設施:6個 
  • 建築設計:Mayslits Kassif Architects
  • 規劃年度:2006-2015
  • 建造年度:2012-2018

參考資料:ArchdailyLandezine


喜歡大海的我,初見臺拉維夫長廊再生規劃,便被它綿長的海岸線給吸引,難怪它是地中海與中東地區最受歡迎的旅遊城市。另外是台灣雖然是四周環海的島嶼,但除了港都高雄,幾乎沒有所謂的海岸城市(海邊小鎮倒是不少)。如此,都市生活總是與自然分隔很遠,必須刻意跑入山林或海洋,遠避城裡的喧囂。

當然偶爾來一段移動,也是浪漫之舉,只不過臺拉維夫的海岸都市生活還是令我好生羨慕啊啊~~~

我自己覺得像是淡水、宜蘭頭城、臺南等,市中心距離海岸線不算太遠,透過適當的都市設計規劃引導,是有潛力發展成像臺拉維夫親近海岸的濱海城市的 (流星許願模式上身之希望可以越來越接近大海)。

ARIA

Based in Taipei, Taiwan.
Focus on urban design, architecture, minimal and polished lifestyle.

臺北女生,爛漫也務實。
關注都市生活,都市設計、建築、居家風格。
偏愛時髦與極簡風格,同時著迷於新舊文化交織的風采。
喜歡散步探索一座城市,文字是為了練習表達與紀錄生活。

合作邀約請來信: amuzineu@gmail.com

發佈留言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