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ppy City | 你感覺快樂嗎,都市設計如何提升居民幸福感? | Amuzineu 生活細誌

Happy City | 你感覺快樂嗎,都市設計如何提升居民幸福感?

Start
344 views

“A good city is like a good party — people stay longer than really necessary because they are enjoying thmselves.” — Jan Gehl

用我很喜歡的建築師/也是都市設計師 Jan Gehl 說過的話,當這篇文章的開場白,一座好的城市就像一個很棒的派對,人們願意停留更久的時間,因為他們享受其中

為什麼城市設計跟生活的幸福感有關?

一個好的城市設計,可以讓人生活更便利、移動更舒適、社交更愉快,甚至減少壓力與焦慮。

歐洲人為何愛散步? 因為他們的城市設計了完善的步行空間,讓散步成為一種享受,而不是負擔。

5 個生活常見,但你可能沒發現就是都市設計

曾經有人問我,一座城市要如何怎麼設計?都市設計的目的是什麼?其實,都市設計跟我們的日常生活習習相關,小至街道傢俱,大至街區,走在城市裡感受到的物件或氛圍,都可以是屬於都市設計的一部分,或可以藉由都市設計手法改變或調整。

#1 綠地與公園:讓人更放鬆、更快樂

研究顯示,每天接觸大自然 15 分鐘可以降低壓力和焦慮。以前在擔任都市設計師時,我們最常討論的事情之一就是提高城市的綠覆率,鄰里公園、街道植栽、廣場綠地等,因為都市綠地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具有休閒健康、防災、生態保育等多重功能,最理想的狀態是城市有完成連續的綠帶網絡。

有了孩子以後,我週末最常去的景點,也是公園。公園在城市生活裡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提供與社區互動的場所,也讓孩子有安全的活動空間。公園形式有非常多種,例如紐約曼哈頓 The High Line(紐約空中鐵道公園),過去是高架鐵路,退役之後轉做公園。臺灣也在許多鐵路高架或地下化後的閒置路段,運用類似的概念,創造城市裡的新綠帶和都市活動空間。

Happy City | 你感覺快樂嗎,都市設計如何提升居民幸福感?
Happy City | 你感覺快樂嗎,都市設計如何提升居民幸福感?
紐約high line成為人們日常休憩放鬆之處,也是曼哈頓市中心的城市綠洲 ©Highline NYC

#2 友善行人街道:減少壓力、提升安全感

公園之外,對於都市設計師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友善且連續的步行空間。若行走的環境舒適和安全,大家就會更願意走路,有助於提升大眾運輸了使用率,相對減少使用私人汽車,會讓整座城市移動的速度慢下來,同時街道上充滿了人,城市也會更有活力。因為當人群聚集在街道上、沿街面的店家生意會變好、甚至開始冒出新店家。

步行空間除了人行道,也包含了建物退縮之後的空間、騎樓,我們在都市設計準則會依據臨路寬度、建蔽率容積率以及建築法規,劃定建築物要退縮X米,並盡量保留原來的騎樓空間,目的是希望能夠預留連續性且足夠寬的人行空間,確保行人移動時的安全與舒適。

我個人很喜歡騎樓空間,因為在多雨的臺北,騎樓可以遮風避雨。可惜騎樓時常被機車、店家桌椅佔據(有些根本無法通行),又這麼剛好遇到完全沒有行人空間的危險的路段,只好氣餒地走到馬路邊緣,祈禱自己足夠幸運後面的來車有看見我。

不管作為都市規劃者或是都市設計師,都希望城市在發展時能夠舒適與安全。而車流速度過快的地方,會讓人感到焦慮,降低幸福感。

雪梨CBD喬治街,從四車道的交通幹道改造成一條擁有2萬平方公尺開放公共空間的林蔭大道 ©Gehl people

台灣也有個很棒的都市設計案例,就是臺北信義區,我在北市府工作時,曾經聽當時規劃信義區空橋的重要推手(aka現在都發局副局長)分享,30年前她堅持每塊基地開發都要建設空橋,前衛的規劃構想遭到許多開發商的反對,但事實證明空橋為商家帶來更多人流。

信義區從市政府站走到 Taipe 101 都有空橋連接,下雨時可以走空橋,就算不撐傘也可以不用撐傘選逛,在多雨的臺北真的是件很棒的事。大面積的徒步區,讓人可以安心地自由逛街,假日還會有街頭藝人、市集、快閃店、音樂會等不同型態活動發。足夠寬敞的步行空間允許讓更多活動有機會發生,也會變成都市活動節點,也就是我們第三個要分享的友善社區空間。

#3 友善的社區空間:讓鄰里自然互動、產生歸屬感

許多研究顯示,幸福感來自「社會連結」,而公共空間可以促進社交互動。Charles Montogomery是知名都市規劃師,他曾經在Happy City(譯:《是設計,讓城市更快樂》)一書裡說「個人的內心幸福與社區的整體幸福,某個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微調社交界線的能力。對自己的社區越有歸屬感,人就越快樂。培養社區歸屬感和信任感,需要自然而然發生的互動。

適當的社區設計,例如公共座椅、花園等,可以讓陌生人更容易交流。例如倫敦 play street 是新市鎮開發計畫的公共空間,目標是打造具包容性且令人愉快的城市開放空間。透過融合周圍環境、地景設計的街道家具,吸引著經過的人們駐足或玩耍,大家自然會比較容易產生互動。

Happy City | 你感覺快樂嗎,都市設計如何提升居民幸福感?
倫敦playstreet詮釋好的公共空間屬於所有人,吸引人們駐足和交流 ©MUF

#4 便利的公共運輸:減少通勤壓力,提升生活品質

便利的公共運輸可以讓人擁有更多「自己的時間」,進而提升日常幸福感。

通勤時間過長,人們主觀上的整體生活就越不幸福,甚至會影響心理健康,讓人更焦慮、易怒。快樂城市一書裡提到許多美國郊區的實驗,證實因都市蔓延住在郊區的人們普遍感覺生活變得不幸,因為一天花了非常長的時間在路上。

如果你以為提升大眾運輸搭乘率是交通專家的事情,那就錯了,因為交通專業者絕大多數圍繞著數據、車流量進行專業評估,純交通人反而很難以人為本思考進行規劃策略,要實踐所謂的人本交通,需要透過都市設計介入,打造一個可以提升大眾運輸搭乘率的城市。(推薦閱讀:偉大城市的二次誕生: 從紐約公共空間的凋零與重生,探尋以人為本的街道設計和智慧運輸

那要怎麼鼓勵大家搭乘大眾運輸?除了大眾運輸班次要準時密集,讓移動者容易掌握通勤時間、整合多元運輸服務(白話文:用一張卡就能搭乘公車、自行車、地鐵、高鐵等),讓大家搭乘不同系統/公司的大眾運輸都很方便。都市設計可以做的是,打造連續性、舒適的步行空間或自行車空間,增加大眾運輸站點間的串連,讓所有人都可以很輕鬆地選擇搭乘或轉乘各種大眾運輸。

Happy City | 你感覺快樂嗎,都市設計如何提升居民幸福感?
哥本哈根有49%市民以自行車通勤,他們的自行車道設計得比車道還寬敞 ©Copenhagenize

想像一下如果你走到捷運站要15分鐘,但是路途中間都沒有人行道、路上非常多車很擠、也沒有ubike可以借,那是不是大部分人會放棄搭捷運,乾脆騎摩托車比較省事又快速。所以,讓通勤者的移動過程是安全、輕鬆且便捷,是非常關鍵的基礎。都市設計就是在這樣的目標下,去思考如何規劃與設計城市的街道,以及大眾運輸站點之間的連結。

#5 良好的光線與公共照明設計:營造安全、溫暖的氛圍

最後一個是設計人常在談的光環境,建築要考量自然採光,景觀設計或室內設計會考量更細微的照明造型、照度、色溫等。尤其公共空間的夜間照明,會影響一個城市的「歸屬感」與「安全感」,影響人們是否願意在公共空間停留。

Happy City | 你感覺快樂嗎,都市設計如何提升居民幸福感?
美國德州聖佩德羅河文化公園照明柔和的燈光讓城市夜景更吸引人,也讓人覺得安心
Happy City | 你感覺快樂嗎,都市設計如何提升居民幸福感?
德國梅爾齊希城市公園入口處採用均勻溫暖的燈光,營造出一種安全感

以上是曾經作為都市設計師的我,在近期思考人生目的的大哉問時,想到其實都市設計或規劃的終點,不也是希望讓人們可以感到幸福和快樂,於是就誕生了這篇簡單的分享。

我剛好幸運參與過南港都市設計準則修訂,查找過一些案例和資料,也因為在臺北市都發局裡待過一小段時間,略知道一些都市設計審議規則和運作邏輯。都市設計在法令位階上隸屬在都市計畫裡,所以通常會跟著都市計畫檢討修訂。都市設計跟都市規劃一樣需要整體性規劃,不會只是幾棟建築物或是一個街區,最終落成的設計準則,也還要考量地區發展的脈絡、政策發展想像和願景,準則的字裡行間有非常多的過程,實踐也需要層層把關,大量仰賴專業者在規劃和執行。相對一般民眾能夠參與的程度很少,所以大部分的人並不知道都市設計原來存在於我們身邊、日常生活裡的各種角落。

你現在居住的地方,有你最喜歡的城市角落嗎?有曾經在什麼時刻,感覺到幸福嗎?

歡迎大家留言跟我分享!

ARIA

Based in Taipei, Taiwan.
Focus on urban design, architecture, minimal and polished lifestyle.

臺北女生,爛漫也務實。
關注都市生活,都市設計、建築、居家風格。
偏愛時髦與極簡風格,同時著迷於新舊文化交織的風采。
喜歡散步探索一座城市,文字是為了練習表達與紀錄生活。

合作邀約請來信: amuzineu@gmail.com

發佈留言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