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宅的玄關設計,常常會被迫在「機能最大化」與「空間感保留」之間拉扯。
我們家的玄關,就是在這兩者之間,慢慢調整出生活的剛剛好。
我們想要一個「可以鬆一口氣」的玄關
一開始請設計師規劃時,他依照我們的使用習慣,建議做一整面的收納櫃——鞋子、外套、雨具、雜物,全包了。理智上覺得合理,但實際看了3D模擬圖後,我和先生都覺得,這樣的玄關好像太滿了,視覺壓迫感很強,讓人一開門就覺得「還沒進到家,就要被收納任務迎接」。
我們想要的,是一個讓人可以慢慢切換狀態的空間,一個有回家感覺的緩衝帶。

後來我們選擇:放棄做滿,留點呼吸感
最後我們自己調整了玄關的設計。 改成比較高的鞋櫃,鞋櫃也同時當作高腳桌使用;加了層架可以放一些我們喜歡的小收藏;牆面釘了掛鉤,勉強能掛上每天會用的外套;再加上一面全身鏡,讓視覺延伸一點,也能在出門前最後整理一下。

我們真的有認真做功課。那時候一雙雙把鞋拿出來,拿尺量高度、寬度,模擬層板怎麼放比較剛好,甚至算過最多可以收幾雙鞋。
這不是設計師單方面的提案,而是我們一家人共同參與的空間實驗。
那是一段很有參與感的設計過程,不只是思考好不好看、夠不夠收,而是「這樣的空間,我們會不會真的用得舒服?」

但不是所有問題,都能靠想像解決
生活總是跟設計圖不太一樣。
掛鉤太少,衣服只好一層層堆上去;包包沒地方放,就堆在鞋櫃上;全身鏡的高度也沒抓準,照起來總是得踮一下腳。後來我又買了個櫃子,專門收納包包與帽子,也增加了掛鉤,可以再多掛一件外套或是可以隨手拿著出門布袋,才讓混亂稍微被安放下來。
不是說這樣就完美,而是它變得比較像我們家了。

我們家的玄關沒有落塵區
一開始在設計時,很多人會建議玄關做落塵區,方便把鞋底灰塵留在門口。但因為我們家的室內空間本來就不大,我們決定不再劃分一塊區域。
我們選擇整室鋪設一致的木地板,也提前設想好了使用動線:鞋子在門口脫下,然後再拿進玄關鞋櫃收好。這樣一來視覺上更整潔,也不會讓玄關顯得更小。
對我們來說,與其做出一個明確的機能分界,不如讓整體空間更流動,反而更貼近我們想像中的生活形狀。

留點一點彈性,是對未來的溫柔
這段慢慢摸索的過程,也讓我重新理解玄關的角色。它不只是各種雜物收納的集合體,而是生活的轉場點。是我們出門前最後一眼的確認,也是進門後第一個放鬆的信號。
留一點空間,不代表浪費,而是讓生活可以有彈性,可以隨呼吸快慢調整。

如果你也在設計玄關,這三點或許會有幫助
設計師可以提供方案,但不會知道你家鞋子到底有幾雙、外套有幾件、包包會放哪裡——這些只有你自己最清楚。所以,設計「家」這件事,真的要從自己的生活出發。
- 不一定要一開始就做滿收納
有時候生活會自己長出需求,留一點彈性,比什麼都安排好更實用。 - 包包真的很需要自己的家
因為它太容易被隨手一放,最後變成最亂的視覺焦點。 - 全身鏡的高度與位置,不只是照穿搭
它會影響空間的光線、比例,甚至影響你出門時的心情。
空間不是裝潢完就結束,而是生活繼續在裡面發生
我們家的玄關現在還不是完美的樣子,
但它已經開始變得更像我們。
玄關隨著我們的生活慢慢進化調整,讓我相信居家空間的設計這件事,不是一套標準答案或模板,而是每個人找到屬於自己生活裡的剛剛好。
如果你也在思考家裡的玄關要怎麼安排,或許可以從觀察生活習慣開始,不急著一次做滿,反而會讓生活有更多流動與可能性。

這幾個月,我開始把這樣的觀察,籌備轉化成一項新服務,叫做 Living matters 生活尺度空間顧問服務,
是一個從「生活習慣」出發的空間陪伴服務,我會用像這樣的方式,一起和你對話出空間的剛剛好。
服務目前正在籌備中,如果你有興趣,可以點這邊填寫問卷!
Home Idea 下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