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追求整齊,我們期待家可以鬆軟、有彈性
我們家的客餐廳沒有電視櫃、沒有茶几、沒有小宅常見的各種收納術。選擇這樣的設計不是因為預算不足,而是出於我們對「生活空間」的想像。
我們更在乎的是:這個空間能不能容納我們一家三口的日常?能不能隨著生活變化靈活調整?能不能讓我們在平日下班、週末的時候,真的感覺「放鬆」和自在?
答案是可以的。

前言:小宅的常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小宅雖然小,但畢竟是完整的家,還是擁有家所有的功能,但是什麼都很有限。我們買房前看過非常多建案或成屋,尤其是新建案的配置,幾乎每一間的感覺都是好擠、房間好小,全室雖然空無一物,但空間壓迫感很大,還有許多設計共用的空間,例如客餐廳共用,就是很常見的小宅配置。
我們家也不例外,客餐廳基本上是同一個空間,所以到底要怎麼樣,才能把有限空間,變得寬敞一些、舒適一點、然後還要滿足我們所有的日常需求?
於是我們選擇了全軟裝設計,保留空間的彈性,然後在所有動線規劃、家具尺寸拿捏上分寸計較。

對齊想像,我們對客餐廳的使用需求
在開始規劃及選購家具之前,我們先問自己我們會怎麼使用這個空間?
- 一家人吃飯(我們幾乎每天都在家吃)
- 小孩玩耍、一起閱讀
- 夫妻一起追劇、休息、聊天
- 我可以做簡單瑜伽、在餐桌用電腦
- 很偶爾有親友來訪
因此我們需要的是一個 多功能但不擁擠的公共空間,同時可以是休息區、遊戲區,也可以是用餐與交流的地方。乍看不可思議,但確實我們家現在都可以滿足這些功能和使用狀態。
唯一稍微不滿足的是,如果有親友來訪,一次不能容納太多人,我會開始感覺有點緊張難以放鬆(笑)
以暖白木質調為基底,營造慵懶氛圍感
在設計之前,我對家裡的整體風格期待,是帶有慵懶和生活感的現代風格,以大地色系為基礎,搭配色調比較鮮明的摩登家具,讓空間比較活潑。

因為之前舊家已經有軟裝改造的經驗(Home Idea | 從0到0.5,自宅軟裝改造重點回顧),天花板、地板、壁面的顏色,等於決定整體室內風格的基底,如果有好的基底,比較容易和挑選的家具家飾,互相搭配整體氛圍感。因此在挑選油漆和木地板時,我有特別留意選擇的色調,是不是接近我腦海裡的期待的模樣。
當初和設計師討論油漆色號時,我選了2~3種偏暖調的白,因為就算是白色也有不同的白,冷調和暖調的白(設計師們應該懂我)。後來去現場監工時,發現設計師沒有跟我核對色票,師傅就要直接上漆(我整個嚇瘋)。是老公直接幫我買油漆桶,請師傅在家裡牆面試色,現場肉眼確認過顏色,才請師傅上色。
我自己非常滿意我們家的牆面顏色,讓整個家裡就算不開燈都散發一舒適感。而且因為白天採光很好,有陽光灑入室內時更覺得自己彷彿置身西班牙casa,有點浮誇,但我真的太愛這個顏色!

木地板的顏色,也是看了好多家,希望可以溫暖柔和,不要太淺、不要太黃,接近天然木紋的顏色。最後感謝先生好友的支持和贊助(先生好友是木地板盤商),找到了心目中完美的木地板,感恩的心。

透過家具、燈光分區,同時模糊界線
因為客餐廳空間基本上是一起的,所以沒有刻意劃分,只有透過生活動線的模擬,加用家具、燈光與材質區分客、餐廳功能:
- 餐桌靠近廚房,矮著牆面,保持開放感和動線流通
- 用吊燈做層次照明,同時區分餐廳和客廳
這樣的規劃設計,讓空間沒有明確界限,而有簡明的功能分區。
家具選物原則:好看,也要符合我們的生活尺度
接下來就是大家最好奇的家具和燈具選品們,大部分選品之前都在Instagram上分享過了,重新羅列,再稍微補充一些使用心得。
客廳選品:沙發和躺椅允許我們各自慵懶

- 沙發:我選擇 Ethnicraft N701,因為外觀慵懶、坐感卻有支撐力,尺寸迷你、重量可輕鬆推移,可以癱坐、橫躺,盤腿坐 。N701系列有多種沙發形式可以自由組合,這點我很喜歡。(當初有想如果之後有需要可以再納入一張單人椅,不過實際入住後客廳其實真的放不下再一張沙發)
- 主人椅:Karimoku The first 躺椅,可以平躺180度,一不小心就會在上面睡著,是先生的夢幻清單,他本人實際使用的心得也是非常滿意,雖然要價不菲,但跟許多設計師品牌名椅動轍2、30萬的價格,這張椅子性價比非常高。
- 邊几:來自原來舊家購入的IKEA GLADOM。 原本客廳有放茶几,但入住幾個月後,發現有點佔位置且實際使用上面幾乎只會放遙控器,就乾脆拿掉,只保留邊几。
- 邊櫃和電視櫃:都是IKEA,邊櫃是MALM;電視櫃是舊家搬來的(好像絕版了)。
- 燈具:兩盞常出現的無綫桌燈,&tradition Flowerpot VP9(花苞燈)和今年初入手的 ILKW Snowman(19cm)。兩款實際使用起來,各有優缺點。Flowerpot VP9 主體材質是金屬, 手感很重,續航力有10小時,通常一次充電可以用2~3次。ILKW Snowman 主體材質是塑膠,所以手感輕盈,但是視覺質感很好沒有塑料感,續航力雖然有5小時,但我幾乎每次用完就需要充電。
- 壁面和小物:掛飾跟收納架都是慢慢長出來的,部分是之前舊家的收藏,如果有興趣知道也歡迎在下方留言(或IG私訊)

餐廳選品:以吊燈為主角,簡單但夠用就好
當家裡有一顆吊燈,畫面會變得溫柔幾分。沒錯,我們餐廳第一個決定的是吊燈,再來才是餐桌。因為餐桌旁邊的動線通往衛浴和主臥,希望盡可能在用餐時還能行走自如,所以餐桌和餐椅,分寸拿捏我們選擇夠用就好。

- 餐桌:餐桌因為動線的考量,一開始就設定是圓桌,因為圓桌的使用彈性比起方桌來得更大。餐桌材質希望不是木頭,比較偏好淺色系在家裡不要太突兀。當初看了好多設計品牌,無奈不是超出預算,就是尺寸太大,不適合放在我們家。
最後看到 inin Home 岩板圓桌,我們選了直徑80公分的尺寸,平常是靠著牆壁使用,一家三口吃飯沒有問題,如果有朋友來,把餐桌拉出來也可以容納4位大人。而且桌面岩板材質耐熱、好清潔。
然後,桌腳的設計也很重要,設計在中間位置、細窄型的桌腳,除了視覺簡潔,坐著的時候也比較不會彼此干擾(如果是四邊桌腳,可能會忍不住把腿伸直就會一直打到對方哈)。 - 餐椅:在挑餐椅時我苦惱很久,因為市面上大部分的餐椅對我來說都太高,我喜歡腳掌可以完全放平在地板上,才能放鬆,尤其是北歐設計品牌,真的好不合亞洲人尺寸,而日本設計品牌超出預算,最後在經濟考量下,在淘寶買了一張外觀符合我審美的餐椅,實際坐感因為有椅墊,如果要久坐也不會屁股痛,而且椅面足夠寬大,我盤腿坐也沒問題。先生則是沿用舊家的IKEA。
- 燈具:我們選擇 Kimu 漆木 紙牛奶燈 (55cm),雖然尺寸對我們家來說有一點點大,但是棉紙材質透出柔和的光線,讓整體氛圍變很舒服。吊燈的位置沒有在餐桌正上方,是因為考量到冷氣位置,也是因為我沒有追求對齊,放寬心也有種隨性的氛圍。

隨生活慢慢長出家的樣子,使用一年後的觀察與調整
- 沙發區是我們最常待的地方,燈光配置影響會情緒與使用舒適度。原本在客廳躺椅後方有放舊家的 IKEA落地燈,後來入住後覺得有點佔位,就收了起來。
- 不放茶几,讓孩子很自在地躺在地板、減少摔倒時得碰撞,客廳也變成的遊戲場。
- 圓型餐桌比想像中實用,雖然桌面不大,但三個人夠用,而且可以隨情境自由移動。
- IKEA 邊櫃移動了好幾個位置,才發現最適合他的地方是現在靠窗的位置。
- 原本預期電視牆會放一些層架,但目前還是空曠,讓視覺留白,反而覺得家裡比較大。
- 所有佈置都是可移動的,隨著生活習慣、使用情境或心情的改變,可以隨時調整。
用軟裝設計空間,是一種設計力
不做裝潢並不代表「沒做設計」,反而是更仔細思考生活需求、空間動線與情緒氛圍的一種方式。
如果你也正在規劃自己的家,不妨試著從軟裝開始,從幾件家具、幾盞燈、幾個角落,慢慢打造你真正想住進去的空間,和家人賴在家一整天也覺得舒適!
如果有任何問題都歡迎在下方留言或私訊我,如果你也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給身邊的好友
我們下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