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我們搬進現在的家,剛好入住已經整整一年,是時候來跟大家分享一些入住心得,還有裝潢之前我做了哪些準備。這篇文章會回顧我們家裝潢的心路歷程,重點會放在怎麼整理自己對家的需求和想像、尋找合適室內設計師、如何和設計師溝通及對焦,最後是有一些裝潢路程的小提醒。
當時開始進行這個家的規劃之前,對我來說,遇到最大的挑戰是空間尺度的變化,我們從室內30坪的3房2廳,搬進15坪2房1廳,空間直接縮小50%,俗話說由奢入簡難啊…有很多原來的使用習慣或空間需求,需要被重新好好檢視、調整或直接捨棄,也包含挑選家具家飾都需要錙銖必較,希望盡可能讓整體空間感更好。
1. 整理自己的日常生活需求=裝潢需求
在尋找室內設計工作室之前,我的第一步是確認自己的需求,希望可以先明確表達自己的需求,有一些初步的想像,再和設計師討論。我用的方式有幾種,給大家參考:
記錄日常生活習慣和需求
觀察自己一天的生活動線,例如:在哪裡待的時間最長、會待在特定空間做什麼事、哪些地方東西總是散亂、哪些空間覺得不夠用等,這些生活習慣是整理關於對「居住空間需求」很重要的基礎。
我覺得「家」應該是要盡可能包容我們的習慣,依照我們的生活需求去設計規劃,才會住起來舒服。
需求的部分,舉例來說:玄關平常會掛幾件衣服,但不夠用會掛到餐桌椅背上(那可能之後要預留更多玄關掛衣空間);會是我平常會客廳運動、習慣在餐桌用筆電,這些空間使用型態也需要紀錄起來。
參考其他人的裝潢經驗
向朋友請教裝潢經驗,看看有哪些問題是裝潢要注意的,或是入住後才發現的不適用的設計,避免重蹈覆轍。不過因為我身邊朋友有裝潢經驗的不多,所以我們也看了大量的Youtuber介紹裝潢常見的誤區、入住後最後悔的地方等。雖然我覺得大部分的問題,都來自前面第一點基礎,沒有先疏理好自己的生活需求與想像,導致設計不太符合自己的生活習慣。

想像未來需求,保留擴充的彈性
當初我們預期這個家是會住十年,所以想像未來十年可能的生活變化,例如有沒有可能會增加家庭成員?是否需要彈性的工作區域?這些都會影響空間規劃。因為我們室內只有2房1廳,其中一間是小孩房,我們只整理天花板、地板跟牆壁,剩下都用家具,第一是孩子會長大,第二也是預留二寶的空間。
設定裝潢預算
整個室內設計預算,除了裝潢之外,也包含傢俱、家電。我抓預算的方式比較特別(?),我先預留自己非常想要、一定要放在新家的家具、家電,像是Ethnicraft N701沙發、Karimoku主人椅、 Voca淨水器、燈等,扣掉這些預算,剩下才留給裝潢。我們準備的裝潢預算是100~120萬。
另外是我們的新家是十年的成屋,原來屋主就有完整的裝潢,這些都要拆除(拆除的費用很貴),在總預算考量下,我們有列出「必要」、「希望但可調整」、「可省略」的空間,像是浴室屬於必要裝潢、玄關則是希望但可調整、廚房跟後陽台則是可省略裝潢的空間。這讓我們在討論設計時能更有方向,也確保預算花在真正重要的地方。

2. 尋找適合的室內設計師
從預算、風格和經驗,篩選室內設計公司
還記得之前寫過一篇關於極簡風格的9間室內設計工作室,當時有詢問或是看到他們網站上的接案預算,遠超出我的預算。後來我在 100 室內設計,依據預算、風格篩選室內設計工作室。總之,搜尋一輪之後,發現以我們的預算,其實選擇不太多。
除了預算之外,主要考量的點還有因為平時工作忙碌,加上還有不到一歲的寶寶要照料,我希望可以找經驗豐富的工作室,可以用最省心的方式幫我從設計到落地,完成我們家。後來選出三間室內設計公司,在聊一聊之前,我都給了他們我整理的需求簡報。
和設計師聊一聊,確認合作對象
第一間,是透過線上方式聊,主理人非常快速對焦我們的需求,一邊聊一邊在線上畫出可行的方案,我完全被初步方案和整個專業的態度給吸引,感覺非常可以信任他,但我們還是聊了第二間,我們去了設計公司現場聊,設計師非常年輕,反應很快,當天跟我們分享2種設計方案,雖然抓需求的精準度沒有第一間高,但感覺是可以完全依照我們需求做設計,是很好溝通的設計師。第三間是一人工作室,比較像統包,他親自到還未拆裝潢的新家現場,一邊丈量一邊跟我們聊需求,但從他的問題,可以確定他沒有看過我的需求簡報,這點我在心裡扣了很多分。
最後,我們選了第二間,其實中間一度很掙扎,因為第一間雖然主理人很厲害,但感覺得到設計主導性較強,後來還有跟確定接手的設計師再聊一次,整體感覺下來,可能還是第二間的設計師,比較能依照我們的需求設計。(不過後來的設計裝潢過程並不如想像順利)
3. 如何與設計師溝通需求
找到自己的需求後,如何清楚地傳達給設計師,是另一個重要的課題。除了第一步整理自己的需求和偏好,我用了幾個方法來確保雙方對設計方向有共識:
準備設計需求書,對焦風格、色系、功能設計
我準備了自己家的設計需求書,從風格、色調、軟裝設計、空間使用需求等都整理好。當時我瘋狂滑小紅書和 Instagram,蒐集自己喜歡的風格,幫助設計師理解我的喜好。一邊看風格同時也大家的居家設計,例如像是我很想做浴室壁龕,我也蒐集一些壁龕的形式讓設計師參考。或是我偏一整面的衣櫃牆,也找了一些實際設計範例讓設計師參考。


整理空間需求,越具體細節越好
這個空間需求包含在前面的設計需求書裡,整理家中每個空間的用途、物品擺放的需求(包含數量),讓溝通更直觀。例如我和老公的鞋子跟衣服非常多,之前舊家的鞋櫃完全擺不下,放不下的鞋我們會放在儲藏室,沒錯鞋櫃也需要換季,後來清算了我們兩個到底有幾雙鞋,結果加起來有60幾雙(我們是蜈蚣哈)。
還有衣櫃,我非常堅持新家一定要擁有不用換季的衣櫃,因為我們的衣服真的超級多,然後衣服都需要放在儲藏箱裡換季,這個問題真的很困擾我,於是我也量了我們原本衣櫃的大小,跟設計說至少需要2倍以上的量。再來就是一些已知會搬進新家的家具或家電需求,要預留空間或管線。

多次確認設計圖與模擬圖,不要害怕提出需求
設計師在看過我整理的空間需求簡報之後,就開始依需求進行細部設計,看了模擬圖可以更容易和設計師討論細節,例如玄關櫃的形式我們改了2~3次。包含天、地、壁、訂製櫃等材質和尺寸,用模擬圖看更可以想像實際的樣子,最後我們家定案的模擬圖,跟實際入住後看見的感覺幾乎一模一樣。
有一個差點被設計師忽略的細節,就是燈光設計模擬,我覺得燈光如果沒有模擬,很難憑空想像亮度是否合宜、晚上氛圍是否舒服。大部分時間回到家都是晚上,所以照明設計的模擬很重要,也會直接影響到某些活動使用。總之不要害怕讓設計師修圖,也不要害怕提出需求、討論和溝通都是必經過程,因為畢竟是自己要住的家,一定要為自己多想一點。(我深刻知道把自己需求吞下去,絕對不會有人發現)
如何控制預算、保留設計
因為我們聽到很多都是預算追加的情況,而我們在無法追加預算的情況下,要怎麼控制預算,也變成是考驗。在確定設計方案前,會需要確定預算,接著才會正式施工。所以在施工前,討論設計方案時也會一併考慮預算,我們最後都是在刪減設計,第一個是用前面「必要」、「希望但可調整」、「可省略」的邏輯,想辦法讓設計方案控制在我們的預算內。
再來,為了降低費用,有許多刪減的項目是材料採購,因為先生是營造背景,太熟悉這些施工材料的費用(所以他看了報價單嘖嘖稱奇),後來比較常見的材料像燈具都是先生採購,減少設計公司從中抽成的費用。然後衛浴設備、冷氣、地板也都是我們自己另外找廠商施作,其實沒有真的減少太多費用,後來我們的給設計公司的裝潢費用,確實壓到了100萬左右,但是我們實際花在裝潢的費用,大約150萬(汗顏)。

選材的訣竅,關鍵在於同步自己的想像
與設計師討論時,建議所有的材料都要親眼所見。像是我們挑選所有櫃體的板材,白色櫃體原來設計師依據我們預算設定的材料,我感覺質感不符合預期,就馬上調整成另一塊板材。木紋的部分,更不要只是看了一小塊樣板就決定,原本我們再設計公司用小樣板挑的門片,用官網放大後的模擬圖跟想像差超級多,所以,強烈建議木紋一定要依實際尺寸看整體紋路分佈,才會比較接近實際肉眼所見。

裝潢細節小tips,避免踩雷的經驗分享
經過一年的使用,有些裝潢細節確實影響生活品質,整理了幾點裝潢時容易忽略但需要特別注意的細節:

- 預留足夠的插座與開關:這是最容易被忽略但影響很大的細節,尤其是廚房、床邊、書房等區域。(我們家沒有這問題因為前面已經看了非常多youtuber都有分享插座寧可多不要少XD)
- 動線設計要實際模擬:在設計階段,多想像自己在家中的日常活動,確保所有空間的使用都流暢。
- 收納不只是多,而是要符合習慣:不只是增加櫃體,而是要符合生活習慣,例如:玄關鞋櫃高度是否使用起來方便、家電櫃高度是否考慮到家電的使用頻率。
- 燈光設計要模擬而且盡量多層次:天花板是一個比較難去調整的部分,不像地板還可以拆裝,所以我覺得燈光設計滿重要,可以多層次設計間接照明,像我們家燈光還是有些地方先生覺得很刺眼、幾乎不太開燈的區域。
- 選材要兼顧美觀與實用:例如浴室地板磁磚需要足夠防滑、瓷磚接縫材質要耐久(我們家的壁龕接縫材質其實不適合放在濕區,入住一年中間掉了3次)
- 做好施工監督:與設計師、工班保持良好溝通,並在關鍵施工階段進行驗收,避免重新施工或後續維修的麻煩。我們家就有發生油漆沒有確認好顏色,師傅就要開始上漆、浴室淋浴區門檻過低,導致洗完澡浴室都是水等等。
很多在施工過程發現的問題啊,讓人覺得心很累,這部分辛苦先生,在施工過程花了很多心力監督…. - 驗收時所有抽屜、開關都要確認:例如開關燈順序是不是符合直覺、櫃體是否可以完整開合、把手方向是否順手等,這些都屬於可以在驗收階段,微調的細節。
經過一年的居住體驗,大致上我都很滿意自己設計的家,也更深刻體會到「適合自己的家」不只是漂亮好看,而是讓生活變得更舒適、便利且符合人性需求。其實我們家的裝潢預算,除了原來的浴室整間打掉重做,主要是花在不特別說不知道的地方,像是我們移動了主臥跟次臥的隔間牆,目的是為了容納我跟先生龐大的衣服跟鞋子,但我很滿意,因為住起來很符合我們的想像跟實際上生活的需求,住起來很舒服。
裝潢過程中有許多學習,跟需要依據實際情況調整的地方,但只要事前仔細規劃、留意細節,就能擁有一個像是為自己完美打造的家,住起來舒服又開心。
希望以上的分享可以幫助近期或未來計畫裝潢家裡的你/妳
有任何問題都歡迎在下方留言,或是用 IG 私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