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智利大地震,8.8 級地震嚴重摧毀智利大部分地區的基礎設施,在智利造成 500 多人死亡,距離震央不到100公里的濱海小鎮Constitución佔了其中四分之一。地震加上隨之而來的海嘯幾乎讓全鎮沒入,基礎設施嚴重損壞,當時Constitución 斷電5天、斷水 20 天,一個月後,所有銀行、超市都關閉了,沒有商業活動,甚至被稱為是一座死城。
在政府、社區居民和企業合作努力之下,經歷了五年才逐步起死回生。重建過程中也大量運用參與式規劃設計的方法,讓社區回到接近原來的生活。雖然這篇文章不會細談重建過程,但Constitución民間自籌的重建團隊研擬值得一提,就是當重建經費相當有限時,與其建造一所糟糕的房子,不如建造一所好房子的一半,透過縮減建築面積(成本)以提供耐久的品質,更重要的是同時保留未來建物擴建的可能性。
其中一個社區重建項目Biblioteca Municipal de Constitucion(Public Library of Constitucion) ,也就是孔斯蒂圖西翁公共圖書館,由智利當代建築師Sebastián Irarrazaval負責該重建計畫,讓人們看見同樣是在有限的建築面積與預算內,提供完整性功能之外,卻依然清晰可見該圖書館經思量後的友善使用者及永續設計。我猜應該是跟重建基金會是私募基金,以及基金會主持人跟當地木業公司的良好關係等因素有關。
Constitución (中譯:孔斯蒂圖西翁)建於1794年,面積1,343平方公里,人口約4.1萬,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4.3人。以都市面積來說,跟桃園市差不多,但從人口規模來看,卻僅有桃園市新屋區人口。想像一下,整個桃園只留下新屋區的人口,大概就是這般寬鬆的都市尺度。或是直接從google上看他們市中心的建築物,多是2.3層樓的低矮建物。
以象徵回歸正常生活的文化設施圖書館,讓小鎮居民重新回到軌道。圖書館選擇設立在市中心廣場Plaza de Armas的其中一側,Plaza de Armas市中心廣場從地理上來看,就位在Constitución正中央位置,也是具有重要公民文化意義的廣場公園。
為了能夠輕鬆俯瞰市民廣場前的百年老樹,建築師刻意把圖書館抬高 1.6 米。讓在室內讀書的人們,只要向窗外探去便能輕鬆獲取植栽綠意,舒緩眼睛疲勞。同時,讓拉高的屋頂兩側透空,亦能增加室內的自然光照。
從建築外觀上清晰可見,圖書館主要由三個結構組成,立面採用大面玻璃讓陽光自然透進室內。
最可愛的是建築外設有長椅跟遮簷,讓經過的行人稍微休息、圖書館裡苦讀的青少年們、或是陪讀的爸媽小憩片刻。
室內空間以溫潤的淺色櫸木為主,搭配明亮色系傢俱,色調輕盈,不會過於沈重,整體空間氛圍相當舒服。
孔斯蒂圖西翁公共圖書館基地面積約350平方公尺,大概跟台灣一般鄉鎮級的社區圖書館規模差不多,但是圖書館設計各方面的細節卻一點都不馬乎,反倒有家一般的溫暖。此外,作為一公共建築沒有過份強調設計特徵,仍保有其建築主體性,以及融入週遭自然環境紋理,充分的採光、沙發座椅、窗外景觀等,都是考量使用者在室內活動舒適性的環節。
這些乍看理所當然的設計,放眼望去台灣的社區型圖書館,大概沒有幾間能夠做到,也是我為什麼會挑選這個案例的原因。不可否認,近幾年也有感受到政府逐漸進步,對公共設施的要求不再是有就好,而是廣納百川卻又時常演變成大走山,未來還非常需要持續鞭策努力…
More Info:
- 建築設計: Sebastián Irarrazaval
- 基地面積: 350 m²
- 完工年份: 2015
- 建築攝影: Felipe Díaz Contardo
- 參考資料來源:Designboom , The Guaridian
之前在紐約小島公園那篇文章有稍微提過,雖然巨大的地標建築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然而從這種小尺度、社區型的公共建築,更能體現地方、居民和政府之間的往來互動,也必能看見社區的活力與動能。畢竟公部門多受限於預算、規範與思維框架,能夠有非制式的公共建築或設施誕生,背後一定有某種強大的力量支撐。
不過,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每個國家政治體質不一樣,像Constitución靠的是民間自籌力量,雖然是因為沒有政府好依賴,但反倒成為人民自主掌握城市發展與想像的契機,也是件好事。